2024年4月19日下午,南京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客户端徐雁平教授在东区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客户端406会议室为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等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开展了主题为“清嘉道时期江南昆剧演出史的‘日记拼构’”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郑幸教授主持,中文系刘奕、张宇超、刘蕊、刘慧宽等多位老师一同参与。
徐雁平教授从浙江平湖黄金台日记中所记录夜梦谈起,强调黄金台日记中不但有多次梦中观剧的记载,还有体量丰富的日常观剧记录。黄金台日记除记录“晚清姑苏四大昆班”之外,还记载这一时期60多个戏班在江南的活动情形,绘就了嘉兴等地细密的微型观剧地图,为完善嘉道江南昆剧演出及戏班研究贡献了必要的材料。徐教授指出从黄金台所住的新仓镇出发,到平湖县城、嘉兴府城,隐约有一个观剧“地区层级系列”,在府城演出的戏班一般名声更大。在此系列之外,还有在江南戏剧演出史中被忽视的位于钱塘江口的乍浦镇。以黄金台日记的记录为中心,结合一些背景文献,可以重现这一港口重镇在演剧史上的荣光。此外,徐教授还谈到了黄金台日记中有关九成奏与其他昆曲奏班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一特别的戏剧演奏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介绍研究内容的同时,徐雁平教授还探讨了日记的拼构功能及可能意蕴。徐教授指出日记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录,所留存的只是流动的人生与社会中的众多断片,就某物、某种活动而言,几乎不可能有所谓的“全记录”。黄金台日记、管庭芬日记的缺失、王诒寿日记涵盖时段有限,就是以“赫然的缺失”方式或局限提示:就记录的完备程度与客观性而言,没有理想的文献记录。因此,只有将残存的片段拼合起来,重现文献所蕴含的推衍功能和想象力,才可能在叙述中重建江南昆剧演出史。这一方法论上的思考与提炼,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十分具体而实在的方向性指导。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徐雁平教授则认真回答了关于演剧场所与演出剧目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如何具体开展材料索引等问题。最后,郑幸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指出徐雁平教授的讲座不但为大家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昆剧演出史,还是一堂生动的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范式指导,令我们受益匪浅。(郑幸供稿)